有茹茹米之前,就曾經看過這篇文章
有茹茹米之後,自己也身體力行
的確,不用擔心小朋友會跌倒、不用著急小朋友很多事情還沒有學會
小朋友會用自己的方法學習與成長
小朋友撞倒桌腳時,大部分的家長都會愛惜自家小孩,當著小朋友的面責難桌腳,甚至打桌腳,這樣的小孩長大後,學會的就是凡事都是你的錯,我是對的
這也是目前社為亂象普遍的原因
還好,茹茹更小的時候,只要她自己跌倒了,我們通常不會對她”惜惜”,反倒一定要她做的事情就是向地板說對不起
現在,當茹茹自己沒有做好時,撞到別人時,所做的就是向對方說對不起
人格的養成,要由小時候培養起
以下兩篇教養觀念,不錯
帶孩子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
侯文詠的孩子,有一次考試考壞了,那次是全班都考差了,
同學都很擔心,不知道該如何向父母大人們交代。
這時,侯文詠的孩子說:「我爸一定會說,我很高興你今天失敗了。」
同學疑惑的問:「怎麼會這樣?」
侯文詠的孩子回答:「我爸就是怪ㄎㄚ啊!」
我想,當時侯文詠的孩子在回答這句話時,嘴角和眉梢一定都是上揚的。
其實,著名作家和麻醉科副教授侯文詠說,
他對孩子並不是沒有期待,並不是不會焦慮或不會生氣。
只是,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表現良好、受到讚賞。
因此,考試沒考好時,孩子一定已經很難過了,
這時,做父母的除了安慰他之外,實在不需要再做什麼。
不過,侯文詠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這麼看得開、放得下。
他記得,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,又焦急又生氣。
但他的母親只是淡淡的告訴他:「你小時候也騙過人哪!」
於是,他想起自己一路長大,父母教養他的情景。
他們從不張牙舞爪,嚴聲厲色。他們只是一直站在他身後,支持他、信任他。
有一次,孩子學校校車停開。
侯文詠想,從學校走到家裡不過十幾分鐘,
自己還用車接送他來去多次,他應該認得路,
於是要孩子放學後自己走路回家。沒想到,一個多鐘頭過去了,孩子還沒到家。
侯文詠急忙出門尋找,發現他走錯路了。
侯文詠這才恍然大悟:「平時你帶他走的路都不算,他從沒有真正會過!」
於是,侯文詠開車載孩子回到學校,讓孩子帶領自己,走一遍他認為正確的路線。
每到一個岔路,侯文詠就請孩子談談他決定直走或左右轉的原因。
最後,侯文詠再帶他走一遍自己覺得最近的路線。
在這段旅程中,沒有打罵嘲諷,只有窩心的分享和探險的樂趣。
侯文詠也清楚記得,他曾經為了培養兩個孩子的閱讀興趣,
以及增長他們的知識,要求他們看歷史書。
沒想到,孩子反而不喜歡看書了。
侯文詠發現情形不對,及時放手,讓孩子選擇自己愛看的書,包括漫畫。
結果,現在就讀國二的大兒子從《哈利波特》開始,
已經會自動去找文字的書籍來閱讀。
五年級的二兒子為了看《向達倫大冒險》,連英文版也願意一邊查字典一邊看。
點點滴滴的累積,讓侯文詠深刻體會到,
人的成長沒有捷徑。任何技能或行為規範的學習都必須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重複的練習。
在這過程中,打罵、命令或要求,或許看起來有效,但都是表面、騙人的。
「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。」
侯文詠說:「孩子天生就好奇、有熱情。父母根本不必急著站在前面指路,
反而應該跟在後面觀察,
看到孩子熱情湧現,及時提供機會和幫助就可以了!」
「東西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,必須耐心陪伴、等待。
帶孩子絕對不能講效率,要用『沒有效率的方式』,孩子才能紮實的長大!」
讓他跌下去吧!
成龍在一篇「我的妻兒」的訪談裡,憶述了一樁耐人咀嚼的往事。
他說:「為了避免兒子受到傷害,我過去一直保護他,擔心他被綁架,不准他去這裡,不准他去那裡,整天把他關在屋內,他於是作了一首歌,拿給我看,歌名叫『人造的牆』。他說,第一道牆是我,第二道牆是他媽媽,第三道是老師,第四道是他身邊所有的人。歌詞說,所有的人都需要自由。他說,他要出去一下聞一下花香,但不知要走多遠,不知那牆有多厚。他說他知道當他跌倒時,我們會在他身體下面放個軟墊,但是,他哭求:爸爸,讓我跌下去吧!」
這首文情並茂的歌,讓成龍讀後淚流滿臉。他於是對妻子說道:「我們保護得太過份了,該讓他出去闖闖!」
讀了這份報導,我想,成龍所犯的上述「錯誤」,是全天下父母都會犯的。
我們總以為是地將自己的經驗做成一件厚厚的盔甲,以「愛」為名義,強逼孩子穿上,殊不知這層盔甲恰恰成了他成長的絆腳石。中國有一位好友,於幾年前將獨子送到新加坡來讀書,為了鍛鍊孩子的意志力、培養獨立辦事的精神,他硬下心腸,堅持不當「陪讀媽媽」。
在漫長的六年裡,她冷眼旁觀,發現孩子在努力掙扎著成長的過程中,經歷了三大階段的變化。
第一階段,原本在家裡,「要風得風,要雨得雨」的他,來到事事都得「親力親為」的新環境,難以適應,因此,和寄居處的那戶人家鬧得很不愉快。在學校裡,又因為英文不好而屢被欺負;他因此而變成了一隻刺蝟,動轍豎起尖尖的刺,刺傷別人,然後,又在根根陰光閃閃的尖刺底下默默垂淚。
第二階段,他在碰壁無數、跌倒多次的經歷裡,學乖、學精,他懂得了「改變自己」以適應大環境的道理了,即使有時得吃點虧,他也會「委曲求全」。然而,由於行為和意願背道而馳,掙扎得極苦的他,便出現了「雙重標準」—-在外面,他察言觀色,處處遷就別人:然而,一回到家裡,父母要他幫忙,他常說「不」。母親納悶地問他:「為什麼你對別人有求必應,可對我們卻多推搪呢?」他淡淡應道:「在外面,我常常要演戲,心境很累;回到家,我想做回真正自己—想做的事,我會主動地做、自動地做,不想做的事,我有不做的理由,也有不做的自由。」這一番「肺腑之言」幾乎將朋友的眼淚也催下來了,朋友知道,他孤軍作戰的那個環境,的的確確磨練了他。
第三階段,他發奮的學習為他嬴取了優異的成績,也為他博得了師長的寵愛和同學的尊敬,他至此真正地融入了異鄉異國的大環境裡,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,長成了一個裡外合一、自信自重的大好青年。
朋友追述她獨子磕磕碰碰地成長的整個歷程,滿懷欣慰地說:「如果當初我當陪讀媽媽,恐怕到現在他依然還是個事事依賴著我的大孩子。」
知道身體下面有個厚厚軟墊的孩子,永遠也長不大。
部落閣歷史上的今天...
- 愛她,請不要給她禮物與糖果餅乾 - 2008
- 天下父母心 - 2007
- 一則喜‧一則憂 - 2006
- 有難,我來擔 - 2006